大力推广装配式钢结构建筑 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添力赋能发表时间:2024-05-16 10:56 向工业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化转型升级,是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,也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大趋势。钢结构建筑天然具有装配化、工业化、绿色化特征,充分发挥其“轻、快、好、省”的优势,通过技术和管理的双轮创新驱动,助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高质量发展,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。 把握建筑业转型趋势 认清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优势 我国建筑业仍是一个劳动密集型、建造方式相对粗放的传统产业,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。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强调,深化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持续在工业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化转型上下功夫,努力为全社会提供高品质建筑产品,打造“中国建造”升级版。这为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明确了方向和路径。 建筑业向工业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化转型,工业化、数字化是手段、方法,绿色化是目标。转型的最终目标,是改变传统粗放的建造方式、发展模式,实现提质、降本、增效,打造绿色产品,建设“好房子”。好房子要安全、实用、美观、绿色,做到“四节一环保”,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,包括选用绿色建材和材料循环利用,推行绿色设计、施工、运维管理,以及新能源利用、雨雪收集、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、减少碳排放等现代先进技术的应用。 钢结构建筑具有典型的装配化、工业化、绿色化特征,其优势是轻、快、好、省。轻,是指钢结构材料轻质高强,构件截面小、自重轻、承载力高,适用于更大的跨度、便于运输和安装。快,是指钢结构在工厂制作,能够成批大件生产,工业化程度高;采用工厂制造、工地高强螺栓安装的施工方法,可有效地缩短工期,为降低造价、发挥投资的经济效益创造条件。好,是指原材料力学性能好、可靠性高,可焊性、密封性、耐久性好,结构抗震性能好,易于拆卸,与新技术适应性好。省,是指与混凝土结构相比,全生命周期综合成本更低,钢材可回收利用。发展装配式钢结构建筑,既是建筑业向工业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化转型的要求,也是建筑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,是好房子建设的重要支撑。 扫清高质量发展障碍 推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厚积成势 要充分发挥钢结构优势,必须正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,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,为高质量发展扫清障碍,实现从装配式建筑钢结构到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的飞跃。 树立“全装配化”理念。不仅要做到结构的装配化,外围护结构、内装系统、设备与管线、装修等都要实现装配化。为了实现全装配化,基于BIM技术的信息化贯通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难题。 优化结构体系。围绕装配化、工业化发展目标,优化钢结构建筑结构体系,切实在减少构件、改进连接方式、推动标准化发展上下功夫、见实效。 优化设计。通过优化设计,解决钢结构建筑露梁露柱问题。实践中,用钢构件简单代替钢筋混凝土构件,钢结构优势难以发挥,使用功能降低,用钢量增加,要通过设计创新,更好发挥钢结构大空间、平面布局灵活的优势。 研发适应工业化的建造方式。设计标准化,构配件工厂化,结构、机电、装饰、装修装配化等,是钢结构建筑的特色优势。要充分发挥优势,加快模块化建筑发展,实现快速建造,减少现场焊接作业,节省人工,减少环境污染。 改变对空心楼板的认知。装配式建筑应用叠合楼板,连接部位实施二次浇筑,并不是一种完美的工业化建造方式。行业企业应当围绕工业化建造这一核心,平衡个性化和标准化需求,重新认识空心楼板的价值,研发新工艺,克服其弊端,发挥其优势,补强装配式建筑在楼板方面的短板。 加快关键性技术研发。关键软件和激光三维扫描仪、建筑机器人、3D打印设备等“卡脖子”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,BIM技术亟待实现根本性突破,智能建造技术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,智能建造与工业化协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。钢结构建筑技术含量高,对从业人员的能力要求高。一方面,企业要通过培训学习改变从业人员传统混凝土建筑的建设思维,提高对钢结构创新发展的认知,不断提升技术能力和管理水平;另一方面,高校要针对市场需求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、优化专业设置、推动学科交叉,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。 当前,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迅速,大批钢结构场馆、机场、车站和高层建筑拔地而起。随着建筑业工业化、数字化、绿色化转型的持续深入,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将厚积成势,激发形成以创新为特点、以质优为关键的发展新动能、新优势,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。
文章分类:
行业资讯
|